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新时代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
   来源:    添加日期:2019-10-15    

       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实际上就是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和生产方面的监控助手,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免损失,要做好及时预防、准备、减缓等工作。结合应急管理部的职能范围,小编提出一个修正的全过程管理的理论表述,包括五个阶段准备、预防、减缓、响应、恢复。这五个阶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流程。

应急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准备是应急管理的起点新时代应急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要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准备的实效,有四点需要特别关注。一是提升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预案虽然在总量上已经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但在体系结构、编制质量、演练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从体系结构来看,要切实解决过去普遍存在的“专项预案简化为部门预案”的问题,修订或重新编制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应急管理部要在专项预案的修订和编制中发挥主导作用。从编制质量上看,要切实解决过去普遍存在的应急预案文本简单复制的问题,在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中增加和强化风险评估环节。在预案演练上,要切实解决过去普遍存在的“不敢演练”“演练走过场”的问题,提升应急预案演练的实效。二是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在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上,要在实现消防队伍顺利转制的基础上,加快探索消防队伍的综合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建立适应于综合化、职业化、专业化消防队伍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志愿性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上,要加快推动第一响应人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的有效性。三是发展应急产业,提升应急装备和应急救援的科技含量。加大财政投入,引入市场机制,优先发展地震预警、航空救援,扩展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四是提升应急管理宣教的实效,切实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预防主要针对事故灾难。在安全管理中,对于“安全”的内涵有两种基本的理解:一是不发生事故;二是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第二种理解已经超越第一种理解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预防的关键是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这就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发力。一是提升政府监管的实效,减少政府监管的盲区、不作为和腐败“寻租”空间。二是激发企业的自我监管,探索驱动企业自我监管的市场性机制,强化企业进行自我安全监管的意愿和能力。预防也可针对自然灾害,主要是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减少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尽可能地消除孕灾环境。
       减缓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学的语境中,风险=危害*脆弱性。其中,脆弱性既包括物理脆弱性,也包括社会脆弱性。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要同时降低物理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降低物理脆弱性的关键是提升建筑物和关键基础设施抗震、防风等设防等级,保障建筑质量。降低社会脆弱性的关键是减少易灾区域的人口聚集。减缓也可针对事故灾难,确保危险化学品储存和生产区域与居民生活区的安全距离,努力改变“化工围城”“城围化工”的现状。
       响应永远是应急管理的重点。重视预防和减缓并不意味着响应的重要性下降。由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不确定性,响应永远是应急管理的重点。仅重视应急响应固然不行,但不重视应急响应也不行。应急响应可以迅速控制事态,尽可能地降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造成的损失。通过十余年的实践,应急响应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着巨大的改进空间,其中的关键是要提升应急指挥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应急响应对于政治性的考虑通常大于对于科学性的尊重。从总体上看,中国体制的特点是高效的政治动员,其有利的一面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利的一面则是容易过度动员、运动式治理、成本过高。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探索了军地联合的双指挥部机制。
       恢复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的实践探索显示,自然灾害灾后恢复的关键是可持续性,即当外部援助终止后,受灾区域当地政府和居民可以自力更生。这就不仅要关注受灾区域的物理重建和社会系统的重建,还要推动防灾减灾,发展当地经济,改善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实现社区改良,促进受灾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故灾难灾后恢复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调查与问责机制。

睿格软件

服务热线

0371-56086616

13213119956(24小时)

微信客服

点击或微信扫一扫
马上联系

收起 >